2、研究內容:
研究內容:“地理課堂生活化”就是研究我們日常的地理教學如何才能走出低效區域、走出就課本論事教學模式,做到和生活較好的融合,實現課堂生活化,使學生樂學、愛學,由“要我學”變為“我要學”,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,實現教育教學目標。
3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:
研究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幾點:
(1)地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。不管地理事物還是地理現象,都來源于生活,書本中的地理是對環境、對生活概括和總結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理現象,它客觀的存在于自然中,等我們去發現。因此,地理不是憑空誕生的,不抽象、不空洞,是自然生活的反映。
(2)挖掘教材中潛藏的生活化素材,為我所用。教材中有許多生活化的素材,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,使抽象的東西形象化、直觀化,使教學更接近于現實生活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(3)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為教學所用。日常生活中,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地理現象,只要我們善于發現,肯于發現,我們會知道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密切相關。如穿衣,特別是溫帶受地理的影響,不同季節人們穿不同的服裝……教學中教師善于運用生活中熟視無睹的現象,挖掘其中的地理要素,使教學生活化,生活地理化。
(4) 融入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資源(時事、實例、圖文)
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。教師要有敏感的地理嗅覺,平時注重地理信息的搜集,關注、收集電視新聞、電視節目、廣播、報刊圖片、生活知識中的地理信息,教學中信手拈來,創設學習情境、補充延展教材、分析地理現象、說明地理道理等。
(5)加強學生地理生活實踐和經驗交流。現代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知識儲備,更加
注重生活經歷、情感體驗過程。教學中,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,讓學生把自己的實踐經
驗、情感體驗等相互交流,共同學習;同時加強課外實踐,擴大課內外的聯系,解放學
生學習空間,由狹隘的課學堂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。
(6)運用生活化的活動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,確立角色身份,讓學生以主體角色身
份,承擔學習任務,根據自我需要,自主確立學習目標,拓展學生思維領域。通過讓學生參加社會調查,參加社會實踐,拓展活動空間,實現從教室到社會的轉移。
研究的方法:
(1) 文獻法:學習相關理論,搜尋各種資料,借鑒成功經驗,提出理論依據。
(2) 問卷調查法: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問卷,展開調查,接受反饋信息,及時調整研究思路。
(3) 過程研究法:對教師及學生參與課題實驗的行為過程進行跟蹤、觀察、調查、分析,并進行及時的反思、總結和調整。
(4) 教學實踐法:日常教學中,緊密結合課題,編寫生活化的導學案,創新教學模式,進行教學實踐,并撰寫心得體會、論文等。
4、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
(1)、準備階段(2014.2 -2014.3)2014年2月,選定課題,制定課堂研究方案,修改完善課題方案。
(2)、研究實施階段(2014.3-2014.7)根據課題研究方案計劃,本階段主要做三方面重點工作。
(A)加強對生活化地理課堂的主要特點、基本環節以及教學模式的研究、分析與反思。
(B)積極開展構建“生活化”地理課堂的實踐研究活動。
(C)初步構建起具有我縣特色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,提升課堂效益。
(3)、總結結題階段(2014、7-2014、8)本階段的主要工作有:
(A)組織進行相關教學設計、課例、學案、心得體會、論文等成果評選并匯集成冊,總結和提升課題研究成果
(B)整理和完善課題研究檔案
(C)進行結題的組織準備,通過老師、學生兩個層面進行問卷論證,撰寫課題研究工作報告,填寫《課題研究成果鑒定申請表》等。
5、預期研究成果
《地理課堂“生活化”構建研究》的結題報告、論文、教案等
|